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格兰德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英格兰德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只能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败伦敦,非战之罪。在我看来,勒夫的四个错误直接葬送了德国队。英格兰能赢真的要谢谢勒夫。
错误一:本场比赛有防反的思路,但防守反击打的毫无章法。其实在本场比赛开场阶段,德国队踢得不错,成功压制了英格兰,但十几分钟过后,德国队开始大幅度收缩防守,勒夫应该是想抢个开局,不行就退守打反击。思路是有了,但是防守的目的是反击,勒夫是怎么安排反击的呢?开大脚。这根本无法威胁到高大的英格兰后卫。所谓的快速反击,应该是通过快速传递,精准打到前场球员脚下,而不是开大脚碰运气。今天的德国队是典型的防反的反面教材,正面教材可以对比一下2010年的德国队,那支德国队用水银泻地的反击打垮了英格兰。
错误二:固守343阵型,两个边路完全被压制。老生常谈的话题,德国队不适合三中卫,这是很多球迷还有德国名宿的共识。但是勒夫就是固守着343阵型,英格兰今天完全压制住了德国队的边路,尤其是压制了左路的戈森斯。这时候如果德国队变阵4231,边路可以有边后卫和边前卫配合,增加边路人手,还是有机会实现两翼齐飞的。可惜勒夫最后都没有变阵。
错误三:世界第一后腰基米希在德国队打不上后腰,克罗斯主导的德国中场被英格兰冲的七零八落。基米希,德转市场身价第一的后腰,世界级的后腰,在德国队,打不上后腰位置,被强行安排到右翼卫,有力使不出,说的就是基米希。看看今天德国队的中场有多狼狈吧,根本拿不住球,被英格兰控制的死死的。如果是基米希在后腰而不是克罗斯,情况要好很多。正是因为中场失守,后防线才在英格兰不断的冲击下被冲垮了。
错误四:换人莫名其妙,临场应变太慢了。在德国队落后以后,勒夫的第一个换人竟然是埃姆雷詹换下金特尔,后卫换后卫?这是干嘛?对进攻有帮助吗?直到伤停补时阶段,才想起来还有穆夏拉可以用,匆匆用穆夏拉换下穆勒,穆夏拉就算再有魔力,你给他三四分钟他能改变什么?落后的第一时间为什么不调整?
以上就是德国队输球的原因所在,基本上勒夫是要一力承担所有责任的,如果德国队换个教练,英格兰会很难。
说阵型与战术,英格兰阵型343完胜德国阵型3421。本来两个对攻阵型不分佰仲,但英格兰的巧妙设计在于,将阵型提前,把战斗区域从中后场前移到中前场。这好处在于,完全截断德国队的中场传控,使得两个传控核心前后忙于奔命,双翼齐飞折跪。
战术上,前锋线改双快为双慢盘球,一步步呼应协助阵形前移,从而战斗区域牢牢钉在德国队半场。最终结果是,德国队被迫将传控改长传冲吊,但由于两边锋习惯性回防,执行三锁一战术,就造成了前锋孤掌难鸣,而英格兰后卫轻松瓦解,并能进行快速反击。
因为德国关键先生太少没有克洛泽这样可以在关键时刻可以决定比赛的前锋,维尔纳的确实力不行!
而是眼下德国队克罗斯要退出国家队,穆勒,胡梅尔斯可能也会离开国家队,所以大家肯定不会拼尽全力!
另外英格兰的确踢得不错,无论反击还是防守英格兰的确比德国踢得好!
二战中英国生产了12万架飞机,其中4发重型战略轰炸机就有上万架;生产了火炮10.09万门,几乎和美国人一样多;生产航母31艘,驱逐舰、护卫舰不计其数;小小的英伦三岛,竟然年产坦克8000多辆,年产汽车40多万辆,工业实力比德国丝毫不差,比日本强的多的多。
二战前,英国的战争潜力为10.2%,略少于德国,是日本的三倍,资源比整个轴心国加起来都多,开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半个地球都在为它输送资源。印度的煤铁、澳大利亚的矿产、加拿大的粮食、马来西亚的橡胶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英国人不仅牢牢控制着殖民地的资源,还把手伸到了其他国家。在德意日为石油焦头烂额的时候,英国人的石油公司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大油田。日本垂涎的南洋油田,德国赖以维系的罗马油田都有英国人的股份,而且英国人是大股东。二战前英国人用石油卡死了德国的工业命脉,美国用石油卡死了日本,英国的实力远比想象的强大。
1939年德国的军火产量超过英法之和,不论在坦克数量上,人员素质上,还是军事思想上,德国陆军都是碾压英军的优势。这也不奇怪,对于一个传统海军强国,其陆军实力必然有限。毕竟英军几百年来从来也没打算靠陆军决胜。至于空军,在整体上德国占有装备数量优势,战机质量英国略胜一筹,在机动和航程上有优势。人员素质上双方势均力敌。但在指挥控制上,英军的雷达是巨大优势,很大程度弥补了数量多不足,得以统筹调配有限的战机在局部战场形成优势,最终赢得不列颠空战之胜利。但脱离陆基雷达范围,英军空军力量仍然不能在夺取战场制空权方面取得明显优势。
谢邀!
要说综合实力,德国甩英国无数条街。陆军,德国前后有1200万正规军。
列个数据吧,大家补充一下知识面。二战期间,德国空军损失飞机10万架,战死空军人员,50万人,可以想象德国空军多么的庞大。飞行员,德国空军的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击落358架飞机,英国空军头号飞行员击落38架。
可惜,戈林无能,希特勒刚愎自用,加上英国人民的顽强抗击,强大的纳粹还是失败了。
所以说,光凭借武力不行啊!
德国陆军可以说完全碾压英国陆军,德国空军和英国空军的实力大致相当,但是两国空军的交锋大都在英国领空,英国空军占据了航程上的优势,所以在不列颠空战中略胜德国一筹。
二战开始,英法联军远征比利时,结果是一败涂地。
当时的纳粹德国,空军远胜于英国,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大英帝国想从返欧洲大陆都难了。
陆军就更不用说了。英法联军都被赶到了敦刻尔克海边苦等援军。那可是三十多万士兵啊。所幸,丘吉尔的发电机计划即时启动,挽救了这支丢盔卸甲的大军。为后来反攻欧洲大陆,储存了兵源。
应该是德国对英法俄,而且还要加上奥匈。
一战德军的作战效率确实比较高,但这个说法往往限于笼统。有人单纯归结为士兵素质,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装备数据考证一下。
一战时期,德国动员军力是1100万人,奥匈帝国动员780万。相比之下,俄国动员1200万,英国动员890万,法国动员841万。这些数据不用来对比,而是作下列数字的分母。
这需要具体到军火的生产装备,以步枪为例,德国多达855万枝,奥匈为350万枝。俄国为330万枝,英国为385万枝,法国为250万枝。德国的轻武器装备比例,远比其他国家高得多,几乎是3个人2支枪。法国却只能做到3个人1支枪,俄国甚至是4个人1支枪。
重型火炮也是如此,德国为6.4万门,奥匈为1.59万门,英国为2.64万门,法国为2.32万门,俄国为1.17万门。仅德国一家,火炮产量就是英法俄的总和。
重机枪的情况好一些,德国为28万挺,奥匈为4万挺,英国为23.9万挺,法国为8.7万挺(另有轻机枪22.5万挺),俄国为2.8万挺。德国基本没有优势。
从这个数据来看,德军的武装水准更高一些,持枪士兵占比、火炮占编制比例这两个数据都大大高于协约国。这样,基层士兵的战斗力和远程火力支援能力,两个关键项目就都占据了优势,所以局部战斗的杀伤力就会占便宜。
但德军这种优势,其实只是战术优势,在总体战略上反而不足。炮弹产量、子弹产量两个数据,德国和奥匈加一起并不如协约国,子弹产量不如英国,炮弹产量和法国持平。
这些数据说明,协约国在长期战、总体战思想上和德国有所不同,英法俄的军队更像是二流的动员兵,德国的军队更像是强调单兵战力的职业兵。英法俄只是将多数士兵当炮灰,普通步兵枪械都不足,但重机枪和火炮的弹药管够。协约国的杀伤方式,更侧重机枪、火炮的火力覆盖,而不是依赖普通士兵的精确射击,甚至炮兵精确度可能也差,导致作战效率就差得多了。
从伤亡数字看,德军伤亡被俘715万,奥匈是702万。俄国是915万,英国是319万,法国是616万。协约国虽然作战效率差得多,但损失却和德奥差得不太多,还是可以忍受的。(陶慕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格兰德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格兰德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